展柜里的科学往事 | 朱光亚朝鲜战地日记:“译”丝不苟的物理学家
1952年初春的朝鲜,炮火声不时从远方传来,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总部的煤油灯却彻夜不熄。28岁的北京大学物理系副教授朱光亚裹着军大衣,正伏案逐字核对英文译稿。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,与窗外呼啸的寒风、天边沉闷的炮声,交织成这位年轻学者特殊的工作旋律。
1952年初春的朝鲜,炮火声不时从远方传来,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总部的煤油灯却彻夜不熄。28岁的北京大学物理系副教授朱光亚裹着军大衣,正伏案逐字核对英文译稿。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,与窗外呼啸的寒风、天边沉闷的炮声,交织成这位年轻学者特殊的工作旋律。
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《新闻和报纸摘要》报道,2025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场活动30日在北京举办。活动围绕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珍贵馆藏精品,讲述藏品背后的故事,生动展现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践行爱国、创新、求实、奉献、协同、育人精神的鲜活形象。
为弘扬科学家精神,挖掘科学家鲜为人知的生活细节、家庭趣事及治学态度,展现科学家有血有肉的人格魅力,传递“平凡小事中的不平凡力量”,拟通过生活化叙事与沉浸式探馆形式,开展“科学家精神百场讲坛——走进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系列活动”。
1996年,朱光亚回到家很高兴,还招呼儿子朱明远一起喝两口,朱明远问他为何这么高兴,他却说:“我把中国科协主席辞了!”